来源:民事法律参考
本文仅供交流学习,若来源、作者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,烦请告知,我们将立即删除。
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意见(试行)
39.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,应当对子女抚养、财产分割问题一并处理。对财产分割问题确实不宜一并处理的,可以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。
当事人在离婚诉讼中未对子女抚养、财产分割问题提出诉讼请求的,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释明,引导当事人明确诉讼请求。当事人就子女抚养问题未达成一致,又坚持不要求人民法院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,可以判决不准离婚。
法院释明义务:关键的引导
在离婚诉讼中,法院承担着至关重要的释明义务,这一义务如同灯塔,为当事人在复杂的法律程序中指引方向,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。
(一)释明的法律依据
法院的释明义务并非无本之木,它有着明确的法律条文支撑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》以及相关的婚姻法司法解释,都对法院在离婚诉讼中的释明义务作出了详细规定。这些法律条文明确要求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,若发现当事人对子女抚养、财产分割等问题未提出明确诉讼请求,应当主动履行释明职责 。这不仅是法律赋予法院的权力,更是法院应尽的义务,其目的在于确保当事人在充分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,做出合理的诉讼决策,从而实现司法的公平与公正。
(二)释明的具体情形
在实际的离婚诉讼中,存在着多种当事人未明确诉求的情况。例如,有些夫妻共同财产形式复杂,除了常见的房产、存款,还涉及公司股权、理财产品、知识产权收益等。面对这些复杂财产,当事人可能因缺乏专业知识,不知如何准确分割,甚至完全忽略某些财产的存在。还有些夫妻在子女抚养问题上犹豫不决,既想争取抚养权,又担心自身条件不足,或是对抚养费的标准和支付方式没有清晰的概念,导致在诉讼中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。这些情形都需要法院及时介入,进行释明引导。
(三)释明的方式与内容
法院在履行释明义务时,通常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,选择口头或书面方式进行。口头释明一般在庭审过程中进行,法官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,向当事人解释相关法律规定,询问他们对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的真实想法,引导他们明确诉讼请求。例如,法官可能会问:“关于孩子的抚养权,你们双方的意见是什么?是希望孩子跟随哪一方生活,抚养费又打算如何承担呢?” 书面释明则多以通知书、告知书等形式呈现,详细阐述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的法律规定、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等内容,让当事人能够更加全面、深入地了解相关法律知识。比如,书面释明中会明确告知当事人,抚养费的数额一般会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,这能帮助当事人在考虑抚养费问题时,有更清晰的判断依据。
子女抚养僵局:判决不准离婚的考量
当夫妻在子女抚养问题上陷入僵局,无法达成一致,且坚持不要求法院处理时,法院往往会判决不准离婚。这一判决背后,蕴含着对多方面因素的慎重考量 。
(一)抚养权争议的常见情形
在离婚诉讼中,抚养权争议的情形多种多样。有些夫妻双方经济条件相当,都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,因而都希望孩子能跟随自己生活,从而展开激烈的抚养权争夺。在一场离婚诉讼中,夫妻双方都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,收入丰厚,他们都为孩子规划了优质的教育资源,包括就读名校、参加各类兴趣班等,都坚信自己能给孩子更好的成长条件,为此在法庭上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。而在另一些情况下,夫妻双方可能由于经济困难、自身生活不稳定或其他原因,都不愿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,相互推诿,将孩子视为沉重的负担。比如,有的夫妻一方或双方面临失业、债务危机,担心抚养孩子会加重经济压力;还有的夫妻在离婚后打算重新组建家庭,认为孩子会成为新家庭的阻碍,因而都对抚养孩子避之不及。
(二)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依据
法院判决不准离婚,主要是基于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。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,需要稳定、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关爱与照顾。在抚养权问题无法妥善解决的情况下,贸然判决离婚,可能会使孩子陷入无人抚养、消极抚养或频繁更换抚养环境的困境,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极为不利。从法律规定来看,《民法典》明确规定,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、教育和保护的义务,即使父母离婚,这种义务也不会消除。法院在判决时,会充分参考这些法律规定,确保孩子的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。
(三)案例分析
湖北曾有这样一起案例,张某女与李某男结婚后育有一子李小某,李小某身患多重残疾,生活不能自理。张某女和李某男在离婚诉讼中,都以各种理由拒绝抚养李小某,张某女称自己外出打工,对孩子关心较少;李某男则表示因孩子治疗和家庭经济压力,自己不得不外出务工,无法照顾孩子。面对这种情况,法院经过多次调解,双方依旧不愿抚养孩子。最终,法院基于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和家事审判理念,判决驳回原告要求离婚的诉讼请求 。这一判决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,它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:父母不能以离婚为借口,逃避抚养子女的责任。同时,也提醒夫妻在离婚时,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利益,妥善解决子女抚养问题,否则将无法顺利离婚。
财产分割悬而未决:后续影响与解决
在离婚诉讼中,财产分割问题若未能得到妥善处理,将会给当事人带来诸多后续影响,同时也需要通过特定的途径来解决。
(一)未处理财产分割的后果
离婚时若未对财产进行分割,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。从实际案例来看,许多夫妻在离婚后,由于财产关系不明确,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纠纷。有些夫妻在离婚后,对共同拥有的房产的居住权和使用权产生争议,一方阻止另一方合理使用房屋,甚至出现双方同时占用房屋,导致生活秩序混乱的情况。还有些夫妻在离婚后,一方未经对方同意,擅自出售、抵押共同财产,损害了另一方的合法权益。未处理财产分割还会导致财产权益不明确,例如房屋的增值或贬值部分归属难以确定,对于房屋相关的费用支付,如物业费、维修基金等,双方也可能互相推诿 。这些纠纷不仅会影响当事人的生活,还会增加当事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,使原本就复杂的离婚问题变得更加棘手。
(二)后续解决途径
面对离婚后财产分割未处理的情况,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或另行起诉的方式来解决。协商是一种较为温和的解决方式,双方可以就财产分割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,达成一致意见后,签订财产分割协议。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,还能减少双方的矛盾和冲突。但如果协商不成,当事人可以向法院另行起诉。在起诉时,当事人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程序和要求,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该财产确属夫妻共同财产且在离婚时未被分割。法院会根据法律规定和具体情况,对财产进行合理的分割。需要注意的是,另行起诉分割财产可能会涉及到复杂的法律问题和程序,建议当事人在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,以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。